不管你是商户还是客户,是想创业还是仅仅想学点东西,你都不应该只局限于成熟圈子中的“强关系”,而应该走出去追求“弱关系”。
可能小伙伴们对弱关系这个词还比较陌生,专业来讲就是联系不频繁的人的关系,通俗的来讲就是基本上和你不熟的人。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指出:弱关系区别于父母,兄弟,亲密的朋友等这种强关系,更多是作为关系较远的同学朋友等。
对于商户来说,弱关系客户主要分为三类:
低频到店客户(并非单指支付用户); 附近客户(对店面有印象,但未曾消费过); 店主、店员的弱关系客户。
目前商户营销可能更多的是用的强关系,强关系的营销往往更简单一些,通过对现有客户的满足不断加强用户的粘性。虽然强关系忠诚度高,但是其圈子小、传播内容重复等缺点,很难将用户进一步扩展开来,这个时候弱关系的优势就显现出来。
“弱关系”提供更有效实用的信息
与强关系相反,弱关系的圈子往往更大,更容易获取优质信息,拥有更快更高效的传播效率。不同圈层的人的交流能做到信息的交换。
就比如说小创的死党舍友,从来对小创分享到朋友圈的内容不!屑!一!顾!照他的话说,和你这么熟了,你每天朋友圈发什么猜都猜的出来好嘛,还用我特意去看啊!小创的内心是愤怒的,猜出来你妹,我是每天都有成长的大好青年好嘛!!!反倒是不太熟的同学会点赞,分享,小创都快被感动哭惹!这TM才是真爱啊!
但是学了强弱关系,小创就明白了!小创和死党舍友是一种强关系,因为每天都在一起,得到的内容是相同的,这就是所谓的信息重叠。因为信息大多数是互通的,由此而产生的过多赘余信息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熟人之间就失去了置换信息的必要。而那些较为疏远的朋友同学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反而使信息能得到更好的置换流通。
Facebook的数据专家Eytan Bakshu就曾做过这样的假设:一个人有10个“强关系”好友,100个“弱关系”好友,分享“强关系”发布的信息的概率是0.5,“弱关系”的为0.15。因此,强关系分享数量是10×0.5=5,而“弱关系”数量达到100×0.15=15。可见我们可以借助“弱关系”的庞大的基数优势大幅度提升信息传播数量,达到出色的传播效果。
弱关系下的认知感带来好印象
弱关系虽然没有强关系的忠诚度,但是弱关系具有认知感,脑海中有对于商家的印象,“我听朋友提起这家店还不错”,“我去过那家店”等等,这种认知虽然微弱,但是却较容易取得用户的信任。
比如小创有一个吃货同事,每次请朋友吃饭不知道去哪了,看看他朋友圈就知道哪家店还不错,我觉得那些商家们都应该给他广告费,然后他再请小创吃饭
说了这么多,怎么把这些弱关系群体变成强关系粉丝才是重头戏,弱关系营销第一步是需要这些客户聚集到社交平台,可以通过店里面的一些小活动,比如“投票活动”、“优惠券”、“关注送小礼品”等吸引这些弱关系客户群对店的关注,使其聚集到社交平台上来,当然各个平台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这一部分小创会另开一篇文章单独讲。
“混个脸熟”式持续刺激
弱关系因为链接比较弱,所以很难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商家不断进行广告宣传,释放“品牌内涵、店面风格、人文关怀”,广告宣传的目的就是尽力做到“让消费者记得我”、“我的质量还不错”、“我的价格更加实惠”,从而让客户在五花缭乱的商品中选择那些“脸儿熟的”。这也需要周期性的推送一些优惠活动,来进行必要的刺激,使弱关系得到加强。
强弱关系的转化
当用户对商户品牌、产品有了一定了解,弱关系的转化似乎就顺其自然。可能通过两种来进行转化。
第一种是自然转化,比如像小创这种吃货,只要听说哪家店不错,我就妥妥的奔着去了。
第二种是事件转化,利用用户的特殊性,例如“球迷”、“情侣”、“教师”等等,在某个时点进行持续刺激,会大大提高转化率。比如餐厅在某个情人节推出双人进餐特惠,可能就会大大刺激弱关系客群进店用餐。
这就是弱关系的力量:它不是和完全不知道你的客户打交道,而是借助和你这种微弱的联系,不断的向这些看起来似乎与你没什么关系的客户传递信息,最终达到营销的目的。
但弱关系所能爆发的能量往往会被人们忽视。很多商家并没有意识到真正意义上对自己有帮助且有促进作用的并不是那些忠实的用户。而是那些只见几面的“陌生用户”。学会利用弱关系,聪明地从他们那里汲取营养,利用弱关系营销作为支架,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习永不止步,欢迎扫描关注小创订阅号
|